田慧生:全面推进新时代教材建设再上新台阶——在首届全国教材工作暨培训会上的总结讲话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基础教育课程 Author 田慧生
2020年9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在京召开首届全国教材工作会议,部署推进下一阶段教材建设与管理工作。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教材战线要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上来,从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方向、加强政治把关、健全教材体系、注重改革创新五个方面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会上,教育部教材局田慧生局长就统一认识、正确看待当前教材工作的成绩与问题及教材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发表了总结讲话,本文为田慧生局长的讲话内容。
这次全国教材工作暨培训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首次召开全面覆盖大中小学教材工作的会议,具有历史性、标志性意义。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昨天上午,陈宝生部长出席工作会并作了重要讲话,精辟传达并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深入分析了教材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对做好新时代大中小学教材工作、进一步开创教材工作新局面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天半的时间,大家认真学习领会陈宝生部长的讲话精神,听取有关司局负责同志解读教材建设规划、管理办法和相关领域教材建设情况,深入交流、热烈讨论。刚才,12个组的代表分别作了发言,谈学习培训的收获、贯彻落实的打算和工作的意见建议。大家一致认为,召开这次会议,对于教材战线提高政治站位、明确历史方位、找准履职定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交流和培训,大家进一步提高了认识,凝聚了共识,明确了思路,提振了信心,激发了干劲,必将推动全国教材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我结合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讲三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会议精神上来
首先,这是一次高举旗帜的会议,教材战线必须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行动。教材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依托,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做好教材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把我们党对教材工作的认识提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我们做好新时代教材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我们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重点要把握好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方向、加强政治把关、健全教材体系、注重改革创新五个方面,要时刻注意对标对表。教材战线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抓好下一步教材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准确把握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以此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第二,这是一次标定方位的会议,教材战线必须要把握时代要求、增强使命担当。陈宝生部长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新时代教材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作出了科学研判。教材建设必须要回应时代的声音。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新时代教材建设要守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个初心,抓住铸魂育人这个根本,在举旗定向、确保人才培养的底色和成色上下功夫,在全面提质、支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上下功夫,在守正创新、传递中华文化价值和精髓上下功夫,在突出特色、彰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上下功夫。对于这些新的任务和要求,教材战线必须要有清晰清醒的认识,切实增强紧迫意识和使命担当,用更高的站位、更系统的思维、更长远的眼光,思考并谋划好教材工作。
第三,这是一次明确要求的会议,教材战线必须要把握目标方向、保持奋进姿态。本次会议着眼开创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教材建设新局面,对各地各校做好新时代教材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牢方向,加强党对教材建设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正确方向,确保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到教材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要守好阵地,不断增强把关意识,建好把关机制,提升把关能力,落实把关责任,坚决抵制和防范各种错误思潮对教材的渗透。要建设精品,多措并举吸引优秀人才编写教材,提高教材编写门槛,建立退出机制,多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精品教材。要建强队伍,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优秀人才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加快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材工作队伍。要抓实保障,从管理体制、政策机制、经费投入、绩效引导、督导检查等多个层面构筑教材建设的保障体系,形成教材建设的合力。
总之,要通过这次会议,使我们在思想认识、工作定位、落地措施和责任落实等各个方面,进一步想清楚、搞明白,切实把教材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抓紧抓实抓好。
二、正确看待当前教材工作的成绩与问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国家教材委和教育部党组的带领下,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教材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
一是教材工作体系初步建立。国家层面初步构建起集决策、执行、研究、咨询“四位一体”的教材工作体系。国家教材委成立后,加强了全国教材工作的指导和统筹。教育部成立教材局,统筹部内教材管理职责,牵头负责教材建设,统一负责教材管理。组建课程教材研究所,搭建国家级教材专业研究和咨询平台。遴选建设首批国家教材重点研究基地,聚集优秀人才开展教材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各地各校积极创新教材工作体制机制,健全相关组织体系,出台修订相关文件,强化教材建设管理。其中, 安徽、福建、广东、陕西等省专门出台了加强和改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实施意见;天津、辽宁、上海、安徽、福建、山东、贵州、云南、宁夏、新疆等省(自治区、市) 已成立或正在成立省级教材委员会;天津、上海、浙江、广东、四川、云南、西藏、陕西、新疆等省(自治区、市)已成立教材处或教材办,牵头负责教材工作;天津、江苏、广西、陕西、甘肃等省(自治区、市) 建立省课程教材中心,为教材工作提供专业支撑;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18所高校明确了专门的教材工作部门,具体落实教材建设和管理职责。通过这些努力,教材工作体系发生了体制性变化,为整体推进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教材制度规范逐步健全。国家层面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顶层制度设计基本完成。2019年底,“一规划四办法”颁布出台,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作出系统规划,第一次对大中小学教材管理作出系统规定。中小学教材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严格,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制度补齐了短板,基本形成了全面覆盖各级各类教材的管理制度体系。地方和学校教材管理配套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河北、上海、安徽、广西、陕西、甘肃等省(自治区、市),以及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25所高校,已着手研制本地区、本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教材管理的空白点、薄弱点正在逐步解决。
三是课程教材体系更加完善。中小学三科统编教材建设成功完成,义务教育三科统编教材实现所有年级“全覆盖”,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已在全国20个省(自治区、市)投入使用,有力推动立德树人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贯通起来。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加快推进,98种教材已出版,统一使用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新一轮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修订加快进行,中等职业学校三科课程标准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标准、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正式发布。各地强化地方课程建设,突出课程特色,做好与国家课程的有效衔接。如:江西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编写覆盖大中小幼全部学段的《红色文化》教材,山东在全省中小学普遍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方课程。各高校不断强化教材精品意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经济学教材建设,南京大学推出《中国文化二十四品》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教材,中国政法大学组织编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系列教材等。
四是教材审核把关有效加强。国家教材委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专委会的前置把关作用,不断增强教材审核工作的专业性和权威性,组织完成一系列统编教材审核工作,全面完成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核查。各地积极健全工作机构,加大教材审核力度,新疆、安徽、山东、湖北等省(自治区)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审核把关,强化教材教辅违规行为集中整治。各高校依托学校教材建设管理委员会或专门工作机构,不断加强自编教材、选用教材审核管理。
五是教材建设基础保障更加有力。教材建设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中央财政持续加强对教材基础研究和重点教材建设的支持,多数地方和高校都已经将教材建设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教育部教材局建立教材信息工作通报制度,加强信息宣传和交流,强化教材建设的推动和指导。
在取得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工作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一些地方和高校对教材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的紧迫感不强,教材建设存在整体规划和工作统筹不够的问题。二是教材工作体系存在薄弱环节,相当一部分省份和高校没有建立或明确教材工作专门牵头机构,各类教材的建设和管理淹没在各个职能部门的众多业务之中,投入精力不够,力量不足。三是教材管理“粗、松、软”现象突出,该管的没有管起来,管了的没有严起来,落实管理要求没有硬起来。四是教材队伍建设任重道远,编写、审核、研究、使用、管理各支队伍要真正适应新时代要求,都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三、进一步明确教材工作的重点任务和要求
下一步,教材工作要紧密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突出问题导向、强化五个建设、狠抓工作落实,加快推进教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强化政治建设。强化政治建设是教材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保持教材领域改革发展稳定的坚强保证。教材工作是一项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铸魂工程,服务的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目标是要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要落实党对教材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工作体制、体系和机制,把党的领导贯穿教材工作的全过程全领域各环节,全面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让教材领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要加强马工程重点教材建设,全面推进专科、本科、研究生不同学段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的基础课、核心课教材建设,加快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强化机构建设。完善的教材工作机构,是加强和改进教材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教育等部门要根据职责明确相应内设机构负责教材工作”。《高校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高校要成立教材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专门工作部门”。各地和高校要尽快落实文件要求,在“有”和“实”两个字上加把劲。首先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按照职责清晰、统筹有力的原则,确定教材管理的主责部门。有了机构之后,还要解决好“实”的问题,职责要实,人员要实,资源的配备也要实,确保这个机构能够有效运转、发挥作用。
强化制度建设。抓好教材建设,制度是基础。在已经出台“一规划四办法”的基础上,教育部正在抓紧制订修订针对特定领域、特定环节的配套制度,如《中小学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少数民族文字教材管理办法》《校外培训教材管理办法》《数字教材管理办法》《课外读物管理办法》等。下一步,各地和高校一要抓上下联动,严格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制度文件,制定好本地区、本学校的教材建设规划和管理细则,让上位文件落下来;二要抓左右覆盖,着力堵漏洞、补短板,把本地区本学校存在的该管未管、管而不严的问题解决好。
强化机制建设。只有建立良好的机制,才能保证教材工作实起来、活起来。要严格全程把关机制。教材建设链条长,哪个环节都不能出问题,必须要强化全流程把关的意识和机制。编审人员是第一关,教材编出来,只有通过审核后才能定稿印制,只有通过规范的选用程序才能进入学校,每个环节都要严起来。审核是把好教材质量的最后一个关口,不同教材审核的主体和方式不同,但审的环节不能少、要求不能降。各地和高校要按照管理办法,建立健全教材审核体系和审核规则,切实做到凡编必审、凡审必严。要强化研究支撑机制。教育部在组建课程教材研究所、建设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的基础上,正在抓紧研究制定第二批国家重点研究基地遴选方案。我们将采取多种方式支持各地各校设立教材研究平台和重点研究项目,推动地方、学校教材研究基地建设,对富有成效的研究基地,可按照程序升格为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要健全信息交流机制。教育部已经建立了教材工作信息交流机制,这次会议也是一个交流的形式,今后我们还将定期召开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推广典型经验,指导推动战线工作。各地和高校也要重视搭建一些省内外、校内外的交流平台,分享经验、研究问题、推动工作。要用好表彰激励机制。对好的教材、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宣传,这对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非常重要。国家已经正式设立了全国教材建设奖,近期即将部署启动首届评奖。北京、上海、江苏、陕西等地和很多高校也建立了省级、校级教材奖励项目。其他地区和学校可借鉴他们的经验,在这方面进行努力和探索,激励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教材工作,推出更多精品教材。
强化队伍建设。做好教材工作关键在人,要千方百计培养好、使用好、关心好教材建设的各支队伍。要加强教材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坚持培养和培训并举,加快打造一支立场坚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学风优良的高素质专业化教材编审队伍。建立完善国家、地方、学校分级培训体系,有针对性地加强教材编审人员政治理论、政策法规、业务能力等方面的培训。有条件的高校要依托有关学科专业招收教材建设方向研究生,教育部已明确在国家研究生招生计划中予以支持和安排。要完善优秀人才参与教材建设的政策保障。各地和高校要认真落实规划和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抓紧制定完善教材研究、编写、审核人员在工作量计算、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评聘等方面的认定办法,让参与教材工作在广大教师心中重起来、香起来、亮起来,充分调动优秀人才参与教材建设的积极性。
(作者:田慧生,教育部教材局局长,课程教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 |《基础教育课程》杂志2020年第11期(上)转载自 | 基础教育课程
PS: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近期微信改变了推送规则,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排序。
要想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好内容,可以每次读完后点个【在看】,或者把我们的公众号设为【星标】哦!这样你就不会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文章啦!
●新书速递 | 以教师评价为起点,以教师支持为终点,幼儿园管理者该如何做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点击“阅读原文”去微商城逛一逛!